Saturday 27 April 2013

與富商對話

(本文原載於《蘋果日報》社會服務版「另眼看戲」專欄。)



「若有機會直接反映扶貧建議,你最想跟誰談一談?」

在一個探討香港基層家庭狀況的討論中,我請一班中學生考慮以上問題,並告之我將代入那個角色和他們對話。學生議論紛紛,提出社會福利署署長、社工等角色,突然有人說:「其實我最想找個富商談一談」,結果這個建議獲多數同學採納。

我請同學為角色起個名字。

「李先生。」答案一如所料。

「我可以演一名李先生,卻不希望他是李嘉誠,因我相信你們是想跟富商這個身份的人對話,不局限於李嘉誠,對不?」

大家同意。然後我進入角色聽取學生的建議。

本以為他們會請李先生捐款助人或設立慈善基金,沒料到學生提出不少建議,均涉及其生意營運模式,譬如在旗下企業撥出職位空缺予窮人,為他們提供較好的薪金和福利。李先生道出他的憂慮:「我會被埋怨做壞榜樣,帶頭拉高市面薪金啊!」

此時一位學生誠懇地向他說:「換個正面的態度去看,你正在帶領一股有社會承擔的企業作風呢!」

現實生活中,學生未必有機會直接和富商對話,戲劇扮演提供了機會,讓他們把「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抽象概念,學習好好地表達。為使過程有發表意見的空間,我刻意指明不做李嘉誠,否則我只能模倣「一個人」的處事態度,便無法帶出「一個社群」的觀點去促進對話。


文:陳玉蘭,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從事舞台創作、演出、教學、研究、出版、培訓等多元實踐,相信教育乃「育人」而非「教書」,深信社會要進步,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關懷世界、重視公義的心靈。

Saturday 13 April 2013

觸碰心靈

(本文原載於《蘋果日報》社會服務版「另眼看戲」專欄。)


他們是一群有厭學傾向的學生,上學經常遲到,動輒缺席,對學校欠歸屬感。

協作伙伴來找我合作,想用戲劇手法幫助這班學生建立責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和團隊精神。過往他們以制服部隊的紀律訓練為手法,作為期數天的軍訓營,卻越來越難推行──過程太辛苦,學生根本連報名參加都不肯!

戲劇除了是一個較軟性、吸引的手法,也是個較注重情感的媒介。我們固然都希望年輕人負責任、肯承擔、愛合群,卻更關注是什麼導致他們無法做到這些。生命裡有何缺失,心靈有何匱乏,導致他們無法好好安心生活?

我們決定用「The Children」這個劇場作品去觸碰學生的心靈。劇本由英國劇作家Edward Bond撰寫,故事主人翁是一班年輕人,有家庭不健全的,有被學校或社會制度摒棄的。他們因著一樁縱火事件,集體離家潛逃,發現被成人世界遺棄下,得靠自己找尋出路。選擇這個黑色、充滿暴力的劇本,而不是那些青春陽光勵志劇,是希望向年輕人傳達一個訊息──我們無意偽裝世界是美好的,我們知道生命裡充滿糾結,也願意和你們一起去談論這些事情。

結果證明這個選擇是成功的。三日兩夜間,從導師粉墨登場演出「The Children」開始,以至每幕戲之間的戲劇工作坊,年輕人打開心扉,與我們一起談生命,尋方向,渡過了饒有意義的一個戲劇營。


文:陳玉蘭,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從事舞台創作、演出、教學、研究、出版、培訓等多元實踐,相信教育乃「育人」而非「教書」,深信社會要進步,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關懷世界、重視公義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