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5 May 2013

戲劇讓教師從故事看見童工再看見自己

(本文原載於《蘋果日報》社會服務版「另眼看戲」專欄。)



「若你的學生要閱讀一個關於巴基斯坦童工的故事,會有何反應?」在一個教師工作坊中,我請教師回應這個問題。「可能會覺得有很大距離,和自己無關。」他們說。

讓我們看看戲劇可以怎樣縮短這個距離。

透過一個過程戲劇 (Process Drama),我請教師代入童工受虐的情況,又扮演童工和他們對話,使其了解兒童成為工廠奴隸的社會背景。他們更演繹出故事主角的經歷──一個不妥協的少年啟發其他童工,把他們由「認命」的一群,轉化成爭取自由的人,透過集體行動,成功告發老闆,脫離奴隸般的生活。

親身投入劇情,建立感受,是拉近距離的一步。然而,有人依然覺得畢竟戲劇是戲劇;雖然這個故事乃真人真事,但由於主角伊克寶馬西並不出名,事件發生在廿多年前,感覺仍是有點遙遠。

為了進一步拉近距離,我展示一段近期頗受注目的新聞:「馬拉拉為爭取婦女受教育的權利而被塔利班槍手企圖暗殺」。教師們看見後,「噢」一聲的好像明白了什麼。他們看見伊克寶和馬拉拉的共通點,更看見兩位少年爭取的,都是我們已習以為常的東西。看見這個連繫,繼而就不難連結到自己有哪些權益是前人爭取得來的,又有什麼是未竟全功,尚待我們努力爭取的。

當我們找到故事與身邊事物的共通性、宇宙性,連繫便出現,距離便淡化。


文:陳玉蘭,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從事舞台創作、演出、教學、研究、出版、培訓等多元實踐,相信教育乃「育人」而非「教書」,深信社會要進步,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關懷世界、重視公義的心靈。


Saturday 11 May 2013

互動劇場 提高長者處理家庭衝突能力

(本文原載於《蘋果日報》社會服務版「另眼看戲」專欄。)




這是個提高長者對「家庭衝突」的意識和處理能力的互動劇場,以「改良式論壇劇場」(Enhanced Forum Theatre)手法進行,觀眾除了看演出,還可與劇中人對話,了解其心聲,並可在演出中隨時喊停,跑上舞台,扭轉劇中不公平或不理想的情節。

演出當天我坐在觀眾席後方。演出過程中,我看見面前近百名公公婆婆身體越俯越前,劇情發展至婆婆受到兒媳不尊重對待的部份,觀眾更開始在座位上喃喃自語,或是向鄰座的朋友說:「那怎麼可以啊!」

觀眾有共鳴,行動的意願便隨之而來。有人把演出停下來,提出改變劇情的建議。首輪建議大都衝著兒媳而來,觀眾跑上舞台,把兒媳重新演繹成孝順體貼的人,可是有人提出:「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出現180度轉變啊!」兒媳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又何來改變的意圖?於是,焦點轉移到婆婆可以做什麼,使兒媳了解問題所在。觀眾再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做法,一一在舞台上試演出來。

劇情最後怎樣完結,我已記不起來,因那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有何得著。誠如一位婆婆事後說:「我發現必須把想法表達出來。我們老人家常常為了息事寧人,把自己的感受都壓抑下去。」身體力行的劇場經驗,讓長者明白到發聲的重要,也預演了一個個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行動。


文:陳玉蘭,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從事舞台創作、演出、教學、研究、出版、培訓等多元實踐,相信教育乃「育人」而非「教書」,深信社會要進步,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關懷世界、重視公義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