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7 August 2013

哭與痛乃人性的表現

(本文原載於《蘋果日報》社會服務版「另眼看戲」專欄。)



常有人問我:「若有人在戲劇工作坊中牽動了情緒,哭起來,怎麼辦?」我通常的回應是:「哭,為何是一個問題?」

我遇過有人哭得最厲害的一個工作坊,以童話故事《哈姆林的笛子手》為背景。哈姆林鎮鼠輩為患,全城一籌莫展,鎮外一名笛子手到來,說能用笛聲治鼠,市民叫好,市長並答應予以重酬。事成後,市長卻歪念頓起,反口賴賬,市民沒作聲,間接默許了市長的做法。當晚全城熱烈慶祝,翌晨卻發現所有小孩都被笛子手領走了,剩下一位趕不上大隊的跛腳小孩。小孩說:「笛子手說要帶我們去一個美好的地方,因為這裏太邪惡了!他為何會這麼說?」市民啞然。最後,孩子沒找回來,此後多年在哈姆林鎮都再沒聽到孩子的笑聲。

工作坊令一位學員哭得很厲害。她是個家長,故事使她反問:「我們在提供怎樣的環境予孩子成長?」我感到她需要知道自己並不孤獨,便說:「我不是家長,但我知道現世代做家長一點也不容易。」然後邀請其他人回應這個說法。結果,不論是家長與否,都分享了真摯的感受,並對市民的沉默、間接助紂為虐的行為作出反思。

戲劇不一定是輕鬆愉快的,也能帶來比媚俗娛樂更具意義的東西。有時觸痛傷口不一定是壞事,與其急忙貼上鎮痛膠布,不如好好認清傷口的成因來得更有意義。


文:陳玉蘭,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從事舞台創作、演出、教學、研究、出版、培訓等多元實踐,相信教育乃「育人」而非「教書」,深信社會要進步,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關懷世界、重視公義的心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