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4 September 2013

而我不是輔導員

(本文原載於《蘋果日報》社會服務版「另眼看戲」專欄。)



「我既非輔導員,又非治療師,若進行戲劇工作坊時,有人觸動了情緒怎麼辦?」許多人由於擔心自己缺乏專業知識去處理學員的情緒,決定帶工作坊時盡量避免觸碰情緒,結果戲劇變得淡然無味,削弱了戲劇的教育效果。

我同意有些個案的確需要由專業人士處理,但卻也時常想,我們的社會有否過度分工,過度相信「代理」這個觀念,矯枉過正地拿走了我們本身作為人的一些能力或責任?在輔導員、治療師這些專業出現之前,人類難道就沒有情緒問題要處理?舉個例說,倘若有天你的家人情緒波動,找你傾訴,你不會說「這個我不好處理,因為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你等一下,我把你轉介給輔導員。」你會想,我此刻有什麼可以做?有什麼做得來?

同樣地,一個戲劇教育工作者即使沒有受過專業輔導培訓,也仍然有可以做、做得來事情。起碼可以做個聆聽者,好好陪伴對方吧?若你真真切切地作出作為一個人會表達的關心,對方就是覺得你幫不到他解決問題,也會為有人真誠地關心自己而獲得一點慰藉吧?

我在本欄上一期的文章寫道,戲劇教育要避免情緒,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事實上,戲劇的特性正好能促使情緒出現,而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正是大好機會讓我們識別有嚴重情緒輔導需要的對象,及早跟進。



文:陳玉蘭,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課程統籌(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從事舞台創作、演出、教學、研究、出版、培訓等多元實踐,相信教育乃「育人」而非「教書」,深信社會要進步,需要培育更多懂得感知生命、關懷世界、重視公義的心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