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May 2014

「我平日留意她們囉!」

(本文原載於《主場新聞》博客「戲劇教育探知館@ Hong Kong Art School」,2014年5月30日。)



以下是戲劇應用於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 (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簡稱IES) 其中一個課節的經驗和啓發[1]

課堂開始了一會,學生慢慢安頓下來,並開始進行模擬訪談。科任老師由教員室折返課室,見學生投入活動,不禁表現欣喜。老師一直表示對學生來說,IES這種專題研習模式 (project learning)要求學生自行完成各項任務,包括設定探究議題、選訂研究方式、搜集資料、撰寫報告等,實在是艱巨的工作,學生也不見得樂於完成任務。事實上,專題研習早於1920年代己出現於香港的學校課程[2],相對於早期多樣化、以實作操弄去探知和解難的研習形式,IES是「知識型」主導的研習,是教育改革和時代的產物。

那節課,學生兩人一組模擬訪談情境,輪流當訪談員,測試自己設計的訪談問題是否合用,又輪流扮演受訪者,一邊聽著訪談員的簡介和問題,一邊即時回應。對!這是即興角色扮演活動。學生藉此預先設想一下自己未來的訪問對象大概的模樣或特質、構思如何向受訪者解說訪談目的和認識訪談作為資料搜集方法的特點和技巧。

首輪模擬活動完畢,學生正準備順着座位轉換拍檔之際,Bonnie[3]看見她將要訪問的「受訪者」,立即嚷起來:「Maggie未必能夠回答我的訪談問題。我的探究專題是重讀生對高中新學制的見解。我需要一個重讀生做受訪者。」

Bonnie是從另一所學校轉來的重讀生,先前修讀的是舊課程。因此,她構思以此為題從重讀生的角度探討高中新課程。班中包括Bonnie在內共三名重讀生,Maggie並非其中之一。顯然,Bonnie心中另有人選做模擬訪談對象。

Maggie會有她的方法來幫忙你的。」我沒讓Bonnie遂願。

約十分鐘過後,練習完畢。Bonnie忍不住再嚷着說:「Maggie真棒!她並非重讀生,但很入戲,演得像重讀生一樣,好像真的讀過舊高中課程!」

「你如何得知她入戲得像重讀生一樣?」我問。

「我自己是重讀生,我知道那是怎樣一回事。」Bonnie 說。

我隨即向Maggie查詢,「那麼,你是如何能扮演重讀生得那麽神似?」

「我平日留意她們囉!」Maggie邊說邊望向Bonnie和另外兩名重讀生,旋即引來滿堂大笑。

課堂完結前,學生寫下活動反思,包括模擬訪談期間遇上的具體問題及當時的處理方法;各人檢視自己設定的訪談問題與專題是否相關;還有,經過戲劇活動過後,各人會如何準備自己的IES訪談。當中,Bonnie的反思之一是:「我在考慮訪談問題時,會預計〔受訪者〕多方面的回答。」Maggie寫的有:「需要搜集更多有關此題目的資料」。學生的反思,不論是發現自己對議題的認識尚待增進;或是從預計受訪者的回應來想像訪談情況,都反映了學生正運用戲劇經驗來建構新知識。

模擬訪談把一個「虛擬世界」(as-if world) 引進到現實的課室內,讓學生「置身」於自己的專題研習情境中[4]。生活中,我們都有不同角色,戲劇的虛擬空間啟動一個簡單進入角色的過程,學生當上「探究者」,一個少見於課室內、需要孕育的學習者角色。在飾演角色的同時,學生亦具體地「做」(to do)探究,讓「知識型」主導的研習(IES)有機會不致流於抽象和抽離處境地進行,開展探究工作的第一步。

BonnieMaggie的課堂小插曲給我們的啟發是,一如不少社會人士,學生帶著自身的生活觀察或體驗去理解別人的行為和作出判斷。這些自身的經驗間或會引來誤讀甚至判斷錯誤的情況,局限我們的視野和發展。情況有如Bonnie一開始就認為Maggie沒有可能會理解作為重讀生是怎麼一回事相若。學生的生活觀察以致於體驗是她們的已有知識,往往是探究的原材料之一。作為探究者,學生能夠懂得和信任自己的經驗和感覺十分重要;能開放地檢視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同樣重要。這方面對於社會人士亦然。故此,如何讓學生動用這些已有知識去建構新知識是重要的學與教課題。

參考/延伸閱讀:
Bolton, G., and Heathcote, D. (1999) So you want to use role play?: A new approach in how to plan. Stoke-on-Trent: Trentham.
Edmiston, B. (2003). “What’s my position? Role, frame, and positioning when using process drama.”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8(2), 221-229.
Law, M. (2014). “Doing Cultur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between Borders: The Case of Project Learning in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 Cultural Studies. DOI: 10.1080/09502386.2014.900099 Available from, http://www.tandfonline.com/eprint/zVsjt3PZW2KarK92wfPX/full



文:羅婉芬,洋名Muriel,近年從事中學課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亦游走於學校之間推動戲劇教育。她認為叫左右腦一同開動,能延年益壽,對驅散教育陰霾也起一點作用。Muriel愛玩、喜歡用手指跳舞;相信戲劇如三菱鏡,能折射和啟動多彩的心。




[1]這一節課堂是我於2010-2011年間,在一所中學一個應用戲劇於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的協作研究項目的其中一課。該協作研究旨在探討以高中獨立專題探究形式推行的專題研習是如何發生,又試驗戲劇在專題研習的學習過程中可起的作用。
[2]有關專題研習在香港的學校課程的歷史及其推行情況,見筆者 (Law, 2014) 另一文章,頁4-913-17部分。
[3]文中所用的名字皆為化名。
[4]關於「虛擬世界」 (as-if world) 的描述和討論,可參閱Edmiston (2003)Bolton & Heathcote (1999)的著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